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胡同 28号B座16层
电话:010-63212888
传真:63211289
 
行业动态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对外开放与城镇化——以中国为例

研究概述

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呈现了标准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就业不断减少,服务业就业不断增加,而制造业就业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驼峰式趋势。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推动”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拉动”下,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在此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农业,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是服务业,因此,对促进城镇化来说,农业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制造业的“拉动”作用。

然而,中国的发展情况并不相同。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市场化改革,其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在此之前,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几乎为零。也就是说,1978年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相当于经合组织国家在19世纪经历的结构转型和城镇化过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农业、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就业变化呈现标准模式,城镇化率也稳定增长,但是与经合组织国家情况不同的是,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所有部门中增长最慢,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来自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通过建立模型,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此的影响。

研究模型

模型假定有农业、制造业、个人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四大经济部门,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效用函数采用非同质Stone-Geary效用函数,生产函数简化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数量的乘积,其中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假定受到国内和国外的综合影响,即开放度会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

结构转型

1970年以前,经合组织国家农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高达70%,而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约为10%。与制造业一样,个人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呈现了驼峰式变化,例如1960年新加坡的个人服务业就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升至40%,但在1996年又跌至20%

在服务业内部,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倾向于发展商业服务业,其增加值和吸纳就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个人服务业。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部门的收入和就业远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收入增长,农业开始因为“绿色革命”和“工业革命”在收入和就业方面落后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且,服务业的收入和就业开始超越其他两个部门,成为最高。

城镇化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了推动作用,使劳动力重新分配给了城市,进而促进了城镇化进程,而且农业生产率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为结构转型和城镇化注入了持续的动力。同时,自由贸易也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由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其他部门开始持续稳定增长,制造业优势明显并且大量出口产品。中国制造业的不断扩展产生了拉动效应,将农业的劳动人口吸引到了制造业。因此,改革开放政策本身是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城镇化的。

伴随城镇化进程,商业服务业得到发展。不同于个人服务业,商业服务业包括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软件、金融终端、教育、公共管理等多方面。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率伴随着商业服务业的发展而增长。

结论

一般而言,城镇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结构转型,并主要由农业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共同推动,且前者的作用比后者更大。不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代替了农业对城镇化发展和结构转型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模型研究表明,就算扭转不同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排名,一个国家的结构转型和城镇化还是会因为自由贸易而呈现出标准模式。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率增长最慢而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最快,但由于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能够呈现出与经合组织国家一样的结构转型和城镇化进程,而且发展中国家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其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编辑:刘雨诗

翻译:梅玥 胡婧茹 夏姝婷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2993513






 
 
 上一篇:务必“穿透”影子银行风险
 下一篇:财政部:构建全国统一的PPP大市场,用“洪荒之力”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国信融华投资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7183号-1 技术支持:创世网络